1、昌順振
鳳翔“昌順振”是寶雞地區最具盛名的釀酒老作坊,相傳建于唐武德九年(618),字號為“樂善堂”?!安樥瘛弊畛蹰_設于鳳翔縣城西大街(今西鳳佳苑小區),后遷至縣城東關塔寺橋以西之香坡(現冠森建材城區域)。清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義,作坊被毀,逐遷址于陳村海子坡。同治三年(1864)回民戰爭結束后,作坊復遷回原址(縣城西大街),一部分遷入柳林。據《鳳翔縣志》記載:民國三年(1914)時,昌順振酒坊占地15畝,廠房17間、廈房26間、街坊兩院,從業13人(經理2人、帳房2人、店員4人、酒工5人),騾子4頭、石磨4盤、瓦桶1個,年用高粱40多萬斤、粬料15萬斤、產白酒年約10萬斤。昌盛振燒坊所產之“雍泉酒”,有“開壇十里香,隔壁醉三家”之譽。1956年,公私合營中,昌盛振作坊并入新民酒廠,時任經理梁生金同時進廠任制曲技師,傳授伏曲的“收火保溫”技藝。后來又與新民酒廠一起并入西鳳酒廠,這個千年傳承的老作坊溪流九曲、終歸大海?!安樥瘛笔俏鼬P酒歷史傳承最綿長的一脈。
2、德成益
鳳翔德成益釀酒作坊創辦于民國廿三年(1934),位于縣城西大街流巷內以西(現西鳳酒廠城區家屬院),后又在縣城南街(今物資局地址)開辦了分店“鳳益號”?!暗鲁梢妗笔区P翔縣城影響很大的老作坊,經理雷振甲以誠信經營著稱,同時也是釀酒行業的“老把式”。所產燒酒主要行銷于“涇、三、高”(涇陽、三原、高陵)深得市場推崇,享有極高美譽。公私合營前,“德成益”作坊有柏木甑桶一個、窖池12個、石磨5合、拉磨性口5頭、老酒海5個、從業人員12人,作為股東和經理的雷振甲同時還擔任鳳翔酒商業公會副理事長。因而,“德成益”在鳳翔釀酒界擁有很高的話語權。1956年在公司合營運動中,雷振甲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帶頭將自己名下的德誠益作坊及資產全部捐獻給國家。
3、興盛生、集興生
“興盛生”作坊創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是由鳳翔柳林大槐社村人田和在鎮西街興建的釀酒作坊。當時柳林鎮釀酒作坊有十余家之多,唯“興盛生”作坊規模大,影響廣?!芭d盛生”吸取柳林釀酒百家之長,逐步在鳳翔酒業中獨領風騷,名揚省外。民國廿一年(1932),田和又在鎮東街興辦了“集興生”酒坊。因東街地段具有做生意的地理優勢,田和便把“興盛生”酒坊做曲、制酒、評酒的骨干調至東街的集興生酒坊。從此,“集興生”酒坊聲名鵲起,生意大盛。清末民初,鳳翔燒酒參加國際大賽并獲獎的佳釀就來自“集興生”。1956年公私合營后,“興盛生、集興生”成為新民酒廠在柳林的生產小組,該生產組于1957年1月1日正式并入陜西省西鳳酒廠。
4、公私合營
1955年底,全國掀起了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私營酒坊召開會議,資方與工人、店員一起共同研究如何響應政府號召,迎接改造,積極參加公私合營的問題。昌順振經理梁生金積極聯系德興昌號經理李秉瑜和聚發生號經理唐旭等釀酒業中有名望的人士,于1956年1月首先向政府呈交了公私合營申請書,德興昌號經理李秉瑜還主動將帳外資金1380塊銀元獻出,以增加本號參加公私合營的資金。1月23日,鳳翔釀酒業中其他14戶私營酒坊又集體向縣委、縣人委申請全行業公私合營,次日即獲批準,2月10日,鳳翔釀酒業的行業17戶全部實現了公私合營建成一個釀酒總廠,下設17個生產單位,廠址在鳳翔縣南大街原同立永號舊址,廠名初為鳳翔縣釀酒業公私合營酒廠,后更名為鳳翔縣公私合營新民酒廠。由公方代表縣店員工會主席辛自仁和私方代表原德興昌號酒坊副經理、縣工商聯副主任王銘擔任酒廠負責人。合營后,生產經營上實行統一經營管理,分散組織生產的辦法;健全規章制度,加強企業管理,健全了計劃、統計制度和原材料采購、保管、領取、發放制度;對17個生產小組制定了責任到人的細則,健全了財會制度,糾正了財務開支中一度出現的混亂現象;清理了固定資產,確定了基本折舊范圍。在產品質量管理方面,逐步恢復了傳統釀酒技術,并按科學生產的方法建立發酵定時、投料定量、出窖定點、產品定質的制度;規定了原料投入、消耗和產品理化及質量鑒定的指標。1956年7月,全廠17個生產小組廣泛開展了以增產節約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有力地促進了酒廠生產的發展。到1956 年底,全廠共生產白酒434噸,比合營前的1955年增產20多噸,全年總產值達到46.8萬元,上交稅金25.48萬元,盈利1.4萬元,出酒率比合營前提高了15%。全廠資金總額由原來的15.92萬元增加到21.18萬元,比合營時增長了32%。 ????
1月31日,隴縣私營天順德、晉興源兩家釀酒作坊合營,建立公私合營隴縣順興酒廠,是寶雞市第一個實行公私合營的釀酒企業。
2月1日,寶雞縣虢鎮私營同心福、興盛亨、永興昌、崇德海、福盛源、正盛茂、同義豐、復興源、積豐協、福茂昌、志盛豐等十一家釀酒作坊合營在縣城北巷建立公私合營寶雞縣西秦酒廠。
同月,扶風縣復興江、義盛魁、五茂成三家釀酒作坊合營,在縣城南門外建立公私合營扶風縣酒廠。
同月,岐山縣城內同興德、忠順泉、正大號三家釀酒作坊合營,組成岐山縣公私合營協裕酒廠,1959年并入縣公私合營蔡家坡酒廠。
同月,眉縣太泉、溢成海、福長號、裕德海、德盛茂、義豐永等六家私營釀酒作坊和一家永興米廠合營,在齊鎮北街建立公私合營眉縣太泉酒廠;馨生和、永興源、泉順三家釀酒作坊合營,在眉縣火車站建立眉縣公私合營渭濱酒廠。1959年,渭濱酒廠并入岐山縣蔡家坡酒廠。
3月15日,鳳翔縣德義成、義合永、恒義豐、天長公、天慶恒、同成西、興盛德、昌順振、天長豐等24家私營釀酒作坊合營,在縣城南大街建立鳳翔縣釀酒業公私合營酒廠。
6月,千陽縣振和公、長順昌兩家釀酒作坊合營,在縣城西關(今國營向陽旅社)建立公私合營千陽縣合順酒廠。1963年4月1日并入曹家塬農場。